BSTORIES – 五月遵纪守法,Driving fast!
今天是 2021 年 5 月 31 日,也是 ByteCoffee BStories 系列的第 9 期。BStories 是个人成长话题的系列文章(原本打算录制成播客但上课后的声音管理不允许),每个月一个主题挑战,内容是在该主题范围内的精进。
五月份的主题是遵纪守法,Driving fast!
Driving is one of the most zen things, you have to be there, be there in the moment.
第一次开山路是从 Palo Alto 开往海边冲浪小镇 Santa Cruz 。Google Maps 不会告诉山路坡度、急弯以及带有坡度的急弯。在最外侧的车道,感受耳边呼啸而过的风,低头看了看仪表盘:55 英里每小时。这样的「危险驾驶」,我会害怕。之所以说危险驾驶是因为最佳车速应该适配当前车流的速度,基本上加州高速在70英里每小时,我这样的龟速会影响其他人。因此不时会有并线的车辆嘀喇叭,我故作镇定,在速度的害怕和被嘀的尴尬之间作出选择。
开车确实像人生,通过不同的车和路获得经验,去了解更多的车和路,想看更多的车和路。这篇文章我会从 understanding、driving 以及 parking 三个角度讲讲我在开山路时获得的经验,也感受余光中先生「以七十英里高速驰入张骞的梦高适岑参的世界」1。
Understanding 消除顿挫
开车当然要理解车,理解它做了哪些工作,这么多年的驾驶经验让我觉得车是消除顿挫感的工具。
从司南车到差速器
现代家用轿车已经将机械和电子系统调教到普通人感受不到「顿挫」的地步,如果想知道什么是顿挫感,可以尝试骑马,或者去六朝古都博物馆的大厅看一下展品「司南车」:
三千年前,想象随便一位年轻人在这台车上,她听见齿轮彼此咬合时发出的嘎吱声,带动轮子往在不平整路面前进。司南车上的横放的齿轮是现代差速器最初的样子。好奇的可以看差速器原理詳解的视频。差速器帮助解决的是左右车轮过弯时角速度一致但线速度不一致的问题。简而言之,让左右车轮直行时在一起,转弯时若即若离。这样各种各样的差速器就诞生了,比如 Quattro 冠状齿轮差速器。差速器的组合齿轮在传送轴间跳舞的样子十分迷人,仿佛一只刺猬乐队的那种刺猬如德芙巧克力般丝滑地转圈圈跳华尔兹,这样的张力。
用 P = F·V 理解变速箱
十几年前的某次高中物理课上,从没开过车的物理老师(我爹)说汽车启动牵引问题有两种:一种是输出功率恒定,另一种是牵引力恒定。我当时的第一个问题是,爸你又没开过车你怎么知道。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变速自行车,再后来自己开车,一脚油门后看见仪表盘上始终在某个区间内反复横跳的转速,以及一直增大的车速,增大到120km/h后始终恒定在1500-1800左右的转速,终于想通了变速箱,离合,手动挡的这点问题。
虽然现代工业和商业社会不断的消除顿挫感,但做的还不是很好。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一个人狂奔的时候步速和步频是怎么定的,老虎和狮子的步速和加速度又是怎么定的?他们自己定的。但是车需要设定,这就是区别。当我们骑着变速自行车的时候,除了帅气还能在爬坡和下坡的时候巧妙运用变速齿轮切换单次踩脚蹬发出的力量。上坡时换小齿轮(降档),这样省力;下坡时换大齿轮(升档),这样获得更大的速度!为什么不在上坡时升档获得速度 V,那是因为你的腿没练过太弱了,股四头肌、腘绳肌、臀部肌群都不足够支撑连续输出牵引力F,你的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工作量 P,因此上坡速度会越来越慢。还记得 P=FV 吗,P是输出功率,F是牵引力,V是获得的速度。
汽车变速箱也一样去理解就行。汽车手动挡里最基本的升档位转速低,降档位转速高。需要作出区别的是换档波片和手动挡还不是一个概念,比如我的车只是在自动变速箱(七档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之上加上了换档波片,可以手动控制,但如果逻辑不满足当前行驶条件,车不会熄火,它会强行变成D自动档,每当这时会觉得自己又笨了一点。
玩手动挡的乐趣在于把车控制在峰值扭矩输出区间,在合适的地方拉满扭力,在合适的地方实现车速爆发。那么,根据 MINI Cooper S 五门经典派 datasheet:
其最大扭矩 280N·m/1350-4600rpm,最大马力 192hp/5000-6000rpm,七档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如果你还能看到这里,我想讲一个冷笑话,192hp/5000-6000rpm表示最大马力192匹时的输出转速在5000-6000左右,我曾经骑过1匹马,它当时看见同伴走过来十分开心,于是不管「驾驶员」我的能力是否足够就瞬间狂奔,还好我缰绳抓地紧且核心稳定,即时拉住了它。惊魂未定之时,教练说你先下来,我跑一跑它,它看见同伴有点兴奋。于是我看见教练以赛马的速度在赛马场跑了十圈,结果我再上去立刻感受到马在流汗,教练说差不多了,你继续骑。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1匹马力的爆发力,我无法想象192匹马力是怎样一种实际感受,但现代工业帮我们达到了这点,尤其是「能得到控制」这一点。
分享5个简单的手动换档波片控制车辆行驶的技巧:
- 超车
为了获得更大的扭矩输出,降挡超车的效率会更高一些。要想获得超强的动力,只要在超车时,从D挡推到手动模式,然后迅速连续两次减挡,保持现有的油门位置,车子会瞬间猛地向前冲,超车过程只需要一两秒就完成了。在加速与爬坡时如果需要加速很快,对于 MINI 把转速控制在1350-4600转之间,达到最大的扭力输出 280N·m。
- 发动机制动
减速与下坡时降档、拉高转速,进行发动机制动,盘山公路可以有效降低刹车失灵。这样能让车子以最快速度慢下来,同时随后也能让车子以最快的反应速度继续前进。
- 过弯速度更快
入弯前,掌握时机,提前切入手动模式,减挡让发动机牵引力拉住车速,过弯时要轻点油门。弯道后段,由于发动机转速较高,可以快速提速,然后升挡持续加速出弯。
- 手动挡“溜车”
在进地库的过程中,如果坡度不是很陡,可以用手动模式下的1挡牵引车辆,这样可以不用一直踩着刹车。再比如,平时开车遇到红灯,但前方还有一段距离,如果立刻松油门,车速会马上降下来,还要再踩油门才能到红绿灯前。如果空挡滑行,反而更加危险,这是因为车轮失去了控制。利用手动模式,车辆可以缓慢降挡,平稳“滑行”很远,而且动力还没有切断,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踩油门加速或刹车避让。
- 起步
一般情况下,用2挡起步会对车辆本身造成不良影响。但如果陷入泥地时可以用2挡起步,这样能让动力更缓和的输出。
MINI 驾驶体验开关有Green/Mid/Sport模式,在 Sport 下对变速箱的调教和控制较为灵敏,此时提高变速箱换挡点转速至3000以上,(转向助力电机助力减小)方向变重,加速比较快,最直观的体验是等红灯一脚油门你就是最快的。在市区我一般会调整到 MID 模式,Sport 模式下的油门速度在市区太憋屈,有一种浑身是力量但无处安放的段落感。
作为稳定核心的底盘
一个人之所以能狂奔而不散架是因为什么呢?因为皮肉相连,但是过于用力也会脱臼。如果在稳定核心的状态下将力紧实地传出去,而保证作用于关节的力度在可控范围内,就不会散架。车高速行驶时,主要靠底盘收紧核心,让道路行驶不那么颠簸顿挫。这点 MINI 是弱项,赛车基因的 MINI 就不考虑舒适,追求的是过弯时嘴角的微笑。
理解一台车,我比较关心的是动力传动系统和底盘,那这是什么呢?
卡丁车。
但看见一台车就喜欢是为什么呢?
好看。
Driving 上路
不理解车的构造也能开车,因为现代社会和工业已经帮用户缓解了大部分顿挫感,不由得想起《工作颂歌》,user 不看 user manual & datasheet,要一脚油门就冲出去的那种上路。
音乐
驾驶的一大乐趣是听歌。自2020.9月开展 BStories 以来会用 Apple Music 在当月建立播放列表:
这让我在红灯时有耐心,从而会在更多的场合下因为心中有音乐而不浮躁。
路段
市区
在城市内环感受拥堵,铁皮包裹下人的相处都是了解城市的一种方式。应天大街无时无刻不在堵车,内环南线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像安徒生童话一样令人安心;解放南路、中山东路的梧桐事业在夏天作片刻树荫;在从旧金山往南开的 CA 101 或是 I-280 的后视镜有粉色的夕阳,而 LA 高速公路变道无人打灯。
山路
夏天醒得早我会从中山陵园陵路穿过紫金山绕路上班。从美龄宫前往山上行驶,右拐进小山路,后半段山路窄,迎面偶有车辆,一开始加上停车需要二十分钟才能重新回到中山门大街主路,而熟悉之后仅需十分钟不到的时间。从山中穿过跟自己说,今日份的接近自然。反过来,从东边体育公园沿着灵谷寺,中山陵明孝陵一直到西边白马公园去竹海游泳,那就不是上班了,那是翘班。
南京山路除了紫金山还有黄龙岘、龙尚水库和浦口不老村。黄龙岘我没去过,车程1小时抵达江宁。龙尚水库到佘村段难度很大,很多摩托车摔车,穿越村庄,更多的摩托车摔车。全段道路够长,两边风景不错。浦口不老村到珍珠泉段,骑行坡度大,难度不及龙尚水库。
令我记忆犹新的山路还有误闯的海南万宁咖啡谷,带我妈看日落的 格里菲斯天文台 Griffith Observatory,以及只有一个车道两边空无一物的 South Lake Tahoe – Emerald Bay 盘山路段,我记得那天站在树尖看到了月牙。
路过的江河湖海
长江在南京边上,经常在一二三四桥上开往不同的地方,导致我从小觉得长江是我们的(至于什么是我们,我不记得了),后来去武汉重庆发现他们也有长江,于是不开心了好一阵,后来只能自我释然。很有趣的发现是长长的河流不会是目的地,like river runs throug it,都是很短暂的路过,也不知道是在哪里就想停下来看一看小溪。
从南京开往舟山的路上,从杭州湾大桥开往宁波,这段跨海大桥长 35km,桥梁的颜色很漂亮,于是我一路上数着到底有几种颜色,数到后来我已经困了,开了有半个小时才过完大桥。后知后觉,七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了5km的距离。接着开从宁波到舟山,天知道我过了多少桥,舟山有多少岛,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已经爬入我的脑回路。
台南到高雄,台东到花莲,加州一号公路,海南万宁G98都是一边有海一边有山的地方,然后我想起来蓝精灵。因为大多是时候自己是司机,无法享受放松的山海,给副驾带来片刻欢愉也是我喜欢做的事,当我妈说还要再开一遍的时候,那就再来一遍。而我喜欢看见惊喜,山路渐窄后的豁然开朗,一眼望不到边的公路直上云霄,在路上就会一直有惊喜,当然也包括三亚到万宁间路过的无数楼盘开发商。
荒野
在荒郊野外无人区开车回想起东非大草原上野生动物的迁徙。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是在 I80 内华达州和加州之间的州际公路。文章开头说一般车流速度在70英里,而狂野的州际公路我脚踩到了快85英里每小时(136km/h)都不算最快的,吓得我只能缓慢松油门,又缓慢加速,保持车流速度的这根弦还是深深扎根在神经元。然后我想起狮子王里刀疤这个坏蛋是怎么害死木法沙的。
从一个西部到另一个西部,竟然会有类似的感受。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敦煌开往传说中的玉门关。这条 303 省道不插电,靠汽车自发电打光。小羊跟我说好了,傍晚的路她来开,晚上看不见的路我来开,公平公开公正合理。
路线
MilkShakism 玄学:Insight是你能看见但大多数人可能不会注意的事情,就好像开车时你看得是前面一个人还是道路尽头的那辆车。在练习跑酷的时候,我跟教练说当我看见一个地方,虽然我身体并不能做到先跳哪里再爬哪里,但我心里是想过路线规划和大概发力的身体部位的。教练说他自己给这个过程起了一个名字叫 Thinkour,后来我们做了两期播客 Episode 42: 极速跑酷 From Thinkour to Parkour and then back again.
当你操纵着车辆追求着速度的时候当然也会在心里规划一条最优路线,Free-solo 的 Alex 在徒手攀岩 El Caps 的时候也是如此。OIO(out in out) 赛车线有四个注意点,分别是刹车点,入弯点,APEX(过弯线路中最接近弯心的点,弯心切点)和出弯点。入弯时减速减动力,轮胎所受摩擦力为向心力,不够则会直线出弯;出弯时加速加动力,轮胎所受摩擦力减小,该向心力过大则会打转,减小后甚至会离心,此时轮胎打滑或可产生漂移。传说中「排水渠过弯」原理是利用嵌入排水沟一侧的轮胎与排水沟的斜面产生的拉力,使车辆转弯时获得更高的过弯极限。科学的解释是过弯时向心力由摩擦力提供,也就是轮胎和公路之间的咬合接触,往前的动力由发动机牵引力提供,转向由人控制方向盘提供,排水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增加汽车向心力,获得更大的向心加速度,从而获得更高的速度。
向心力就是转弯时身体必须向内侧,不侧过不了弯。再比如我们进行力量训练主要包括三个动作: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练习肩袖中束侧平举:1. 离心收缩(肩袖肌群中束提供) 2. 向心收缩(胸大肌提供);练习大臂的绳索下压:1. 离心收缩(肱三头肌提供) 2. 向心收缩(肱二头肌向心提供)。力量训练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张紧,无论是离心还是向心,刺激到的肌群不一样。再类比回来,这跟汽车刹车点、入弯点、APEX、过弯点四个地方的选择和控制是相似的。MINI Sport 模式控制换档的方式:
让汽车过完保持要失控但还没失控的境地,是漂移。MINI 是前置前驱,希望有机会可以上赛道体验漂移,在紫金山过弯后的一脚油门的快乐 MINI 还是有的。
主动的顿挫感,被动的接受啊!
Parking 停车
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停好车熄火后静静的在车里听十分钟的歌再回家接受另一轮的洗礼当然是人到中年的共识。
人肉 vs 自动
MINI与国内车位的比例相当于一台正常家用车与美国车位的比例,再者车位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我很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停车这件事情恐惧,尤其在南京新街口这样车流大而且不时只有单行道区域。
在销售人员的「指导」下,一些车款已经提供十分良好的自动泊车体验。但是对我这样相信自己停车的人来说它有点浪费时间且目标不明确,你总感觉它时刻失控。在车位宽裕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能栽进去车位,在车位很小的时候,自动泊车了更加很难令人信服,因此这个技术对我是鸡肋。但我依旧需要倒车影像和倒车雷达的加持,但真正让我来去自如的是左、右、中央后视镜,大概率下前后我们能够把握空间范围,但左右的擦碰很难直观感受。这里需要训练从左右后视镜观察世界的方式,那第一条就是用消逝点 Vanishing point 设置后视镜的覆盖范围:
- 中央后视镜的中央水平线与后面地平线(消逝点)重合;
- 国内驾驶习惯的左后视镜的中央水平线也和后面地平线重合,同时左侧后视镜宽度的1/4被车身占据;
- 国内驾驶习惯的右后视镜的2/3高度处水平线和后面地平线重合,同时右侧后视镜宽度的1/4被车身占据;
实际倒库时 MINI 左后视镜会自动下翻,据说下翻是为了在倒车时可以看到停车线或者避开障碍物。
慢慢克服找不到车位的恐慌,我们有音乐,找不到车位就开远点,多听一首歌也没什么损失。相信不可能停不了车,如果偶遇车主盛气凌人,那就让他帮你停好,然后礼貌说感谢。在每一次可以停车的机会尽可当作一次练习,不特别寻求完美车位是我的建议,在大多数场合下倒车入库是更容易的方式:
A图车位垂直于行驶路线,B图车位平行与行驶路线(侧方位),C图是介于二者之间:
- A的方向盘打死,同时看左右后视镜,车位中央时回正;
- B的方向盘稍微复杂,先打死,让同伴看一下会不会磕到路边,再直线倒车,再让同伴看一下会不会磕到路边,再往反方向打死,再让同伴看一下是不是正了;
- C 的方向盘不用打死,我单手就能倒库,这个实在太简单,保持左右后视镜内跟左右障碍物的间隔均等。
One more thing
作为一个不能靠自己跻身资产阶级且自我定位面是向世界 Homeless 本质的人,竟也有一些有趣的选择放在面前,比如如何在上海选择合适的楼盘、如何在美股中一骑红尘妃子笑以及如何在各类车款中寻找中庸和自我的平衡。最近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新房选地下车位,我喜欢研究以及做决定。
目前我的车位是租的,而且掌握单手倒车入库的本领,我不信有我倒不进去的库,如果有我肯定是第一时间就换个库,因此从没考虑过怎样的车位是「最佳的」。针对这个问题考虑现在的车库都通电梯,那么首先肯定在住宅小区之下进行选择,我们以图中左侧黄色部分住宅#26作为例子,它本身不在车库出入口位置,也不是靠着墙体或是角落(红色部分差一点),
虽然考虑断头路不能选择最里面的车位,但#26的尽头看上去是通的,稍微好一些。也就是说其实#26的整体车位质量没有特别奇葩的,除了靠近交叉口的车位以及唯一一个垂直于大部分车位的外侧车位,应该极其容易碰擦,我们定义这是最差车位。根据我国道路行驶靠右的规则,想象下班回家从车库出入口往#26有虚线的道路行驶,中间这么多车位,选择哪个呢?如果是我,我会在上排从左往右选择#5,#8,#11这三个车位;如果在下排会选择从左往右#2,#5,#8这三个车位。
尾巴
Understanding-Driving-Parking,本文用这样的思路去描述我的驾驶故事,或许还可以用 Understanding-Driving-Fixing 的思路去感受驾驶。宗萨蒋扬钦哲在爱与情感关系的演讲中说面对情感关系,人最擅长做的是 Fixing,往下挖掘那就是 Understanding(例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摘)。宗萨蒋扬钦哲又说这世界上有两件事,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你感受的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幻象和虚无。谈到虚无,消逝点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课上讲三维物体的二维成像时用到的一幅图:没有用透视法消逝点作画的错误示范2:
驾驶时的消逝点是除了只看前面的车辆,更要看道路尽头的车辆,尽管道路尽头已经跟你产生了时间差。Let’s keep it simpe, 方向盘握在手里,音乐流动在耳边,我可以随便去到哪里都不害怕,遵纪守法,Driving fast.
下一期,六月份的主题是减脂,学校的门禁系统帮我记录瘦胖瘦胖瘦的循环,目前是瘦的趋势,斜率表现稳定,满意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瓜。在你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追求同一场理论的时候,应该感知这世界的核心没有很复杂,因此明白一个人的核心也没有很多,即使保持成长时刻进化,也没有很多不同。看了十篇自己的文章,它似乎在写同一件事,那是我用所有的时间去靠近的事。
本期,您的恐慌消除员 MilkShake 羊敬上。
如果你对 Byte.Coffee BStories 系列文章感兴趣,可以请我喝咖啡来支持我创作出轻松且硬核的独立内容,抵消域名和服务器的开支。也推荐在 ByteCoffee 爱发电平台的浓缩咖啡一栏,每月十一元付费下载往期 ePub 格式的电子书。
联系方式:
- 邮箱: hi@byte.coffee
- 作者:MilkShake 羊
Byte.Coffee by MilkShake羊 is licens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C BY-NC-ND 4.0
Comments
So empty here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