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 Life Log · 2018-03-11 0

Chp 2.2 Lab Stories(连载中)

实践篇

Lab Stories 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肉身必须离开桌椅和电脑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真正进入实验室、组织实验室打扫工作、参与初创公司的经历。

实验室体验报告

在进入一个实验室之前,需要做所谓的 Safety Training,比如以下这三个:

  1. General emergency training
  2. Basic Safety training in Lab64
  3. HIPAA training

这三个 Training,或者说训练,分别是 Stanford Ginzton Lab 、医学院和 EE Lab 设立的进入门槛,也就是无论你是谁,只要进入实验室就要做的安全操作训练。

Ginzton Lab

从我们实验室说起。这个 General Safety Training 分以下五个部分:

要在自己的学校账户(https://axess.sahr.stanford.edu)内登录选课,修好之后发送给专门的行政老师。这五门课程,虽说不难但是非常无聊和花时间。EHS-4200 告诉你在一般情况下,比如遇到地震、火灾,该如何躲避或者消防栓。其次,我参与的项目比较多的接触到 EHS-4820 Laser Safety Training,教你根据波长和功率(主要是波段)选择护目镜。在 EHS-1900 Chemical 和 EHS-2200 Compressed Gas 这两块,我有点困惑,一来不怎么接触化学产品和压缩气体;二来相关专业词汇也不丰富,最后的考试题越做越累。没门课基本上要一个小时,记得小伙伴,另一个Post-Doc Ravneet 也为此纠结几日,我才觉得说,啊,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麻烦。

Laser-cutting

Stanford EE 有两个地方提供 Laser-cutting 的训练和机器,包括:

前者是需要定期收费,也雇佣了 TA(Teaching assistant) 专门打扫实验室;而后者是 EE 社团性质,偶尔出现 Laser-cutter 不工作要等第二天。我们实验室只有一张 Product Realization Pass card,因此大多数我自己参与的是在 Lab64.

EE’s maker lab, lab64, provides Stanford students with a community-oriented makerspace to work on projects that focus on electronic systems. lab64 is housed in room 064 of the Packard Building. Access to lab64 is free and no experience is necessary to join. We’re happy to teach as much as anyone is excited to learn.

Lab64 的 Safety Training 更加人性化。

  • 自学幻灯片
  • 邮件给 TA,由 TA 组织你目标设备(比如 Laser-cutter)的实践 Workshop
  • 进阶的 Buddy system:至少有一名伙伴的陪同才能操作的仪器

记得是一个周二的晚上,跟小伙伴 Genna 一起去学习使用,事实上小伙伴已经在前面提到的 Product Realization Lab 「游玩」好几年,对各种 Laser-cutter 也是游刃有余,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拿到 Lab64 的开机密码,后来她说:

The only thing I need to know is the password for this computer.

Laser-cut 过程比较简单,首先按照文档的要求用 Illustrator 画出需要打印的图案。然后到打印机连接的电脑上操作,顺便分享 Lab64 的 SOP标准作业流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就需要自己排查,相关文章可以参考Common Illustrator issuesTroubleshooting file issues。在这个页面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比如教你做一个站立的小恐龙和小台灯。

最后展示些激光刻印的东西。

  • 来自微博 @CheckedFM 主播的 Logo

  • 来自微博 @Byte.Coffee 的照片

  • 最后附上 Byte.Coffee 的小牌牌:

医学实验室

HIPAA training是进入医学院实验室内部,必须要做的关于病人隐私保护的训练。我去这个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Lab 参观人工授精的整个过程,感叹 Baby 出生以后应该叫所有 Embryologist 干爸或者干妈。

HIPAA training 也是网上做然后提交,在系统内的记录会上传到该实验室,然后约日期。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免疫检疫检查—immunization record。建议去医学院的学生在国内打好针,会不那么贵,一针 $100 的价格不是开玩笑的,一般需要这些:

  • 当季的 Flu Shot,这个最好在学校打,我是 Post-Doc Benefit
  • MMR 脑膜炎证明
  • Varicella 水痘免疫证明
  • TB 结核病免疫证明

因为语言沟通不畅,不知道每个疫苗的名字,导致我在两周抽了三次血,第一次还花了 $100,后两次保险报销了,心疼钱和自己。

进入实验室前先换衣服,换拖鞋,然后狂风吹一阵,用胳膊肘按墙上的长条形按钮,进入实验室,然后就是保密的部分,也就不细讲了。但可以分享某个操作的漫画:

大家猜这是人工授精的什么阶段?

Clean-up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虽然能力还没到实现「大我」的程度,但是整理「小我」还是定期必要去做的,这就是—打扫卫生。这两年逐渐养成的习惯是 get involved in,就是加入一个项目然后作出贡献,跟前面 Lab wiki 的思想一致。即使是在做大扫除这样的事情,也要约定时间认真完成。在以前的实验室,我经常是那个负责统计大家共同时间的人,我首先会确定有课的学生,把他们的空闲时间统计出来,再问没有课(大多是是高年级的研究生)的同学,最后群发一封邮件给导师,再加上「如有冲突再微调」的字眼。

操作的时候比较复杂和变动,尤其是一些人还不确定时间的时候。


When2meet是一个解决上述问题很好的网站,它的官方解释是:

  • When2meet.com helps you find the best time for a group to meet. 这是一个帮助找到大家最 Match 时间的网站
  • When2meet is compact, so that events can be created and accessed quickly. 紧凑、快捷添加会议和事件
  • When2meet is a free service. Anyone can create and participate in availability surveys at no cost. Ads help to cover some of the operating costs. 且免费

使用方法是打开 When2meet 的网址,选择你目标事件的日期,或者一个范围:比如我新建一个叫「大扫除」的事件,选择3月8、9日和12到16日这几天作为目标:

然后我在接下来的页面选择具体的时间,比如:

上图绿色块状部分则是我的空闲时间。那么,通过发送这个链接,会自动生成一封邮件:

Hi All,

I’m trying to see when we’re all available for 大扫除.

Please visit

https://www.when2meet.com/?6746349-RPr7K

to let me know when you’re available.

Thanks,

全组成员可以灵活选择自己空闲的时间,比如在下图一个名叫 Tim 的成员签到并且选择自己的时间:

然后在右边 Group’s available 中,浅绿色是大家不重叠的时间,深绿色是重叠的时间:

想到一首诗:

当我的光曝在你的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当时间块浓墨重彩,重逢就是一间会议室


在约定的时间聚在一起,进行打扫卫生的分工

  • 归档组
  • 清洁组

首先,归档组先把所有在桌上不用的元器件放回 Inventory 标明的抽屉。

其次,清洁组开始擦桌子、扫地和拖地。

最后,检查一遍。

基本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进行一次深度大扫除。


「我」的实验室。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一个实验室干活,不会有这是「我」的公司,「我」的实验室这样的感觉,从而对打扫卫生这样需要花时间作出贡献的事情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问题的根源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再配备或者学习相应的技能,去做一件事情,可以很好的完成,剩下的就是耐心。

反观国内的学生,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有些人是积极参与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压抑的背后是客死异乡;而有些人是毫无主观能动性,每天早晨看电影娱乐度日,在毕业时还想寻求好工作。这虽然不是不能做到的,但是那种对生活没有憧憬和对工作没有热情的样子,看了很令人生厌。

实验室不是只要肉身在里面就能给自己创造价值的,想想事情怎么解决,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get involved in 是有意思的事。

Start-up 体验报告

Be more aggressive

位于湾区的 Redwood City 在 101 公路旁边的一间屋子。从 Stanford 驱车约 20分钟抵达的地方,很不起眼的地方,似乎有住宅有商业用地,周围一些零零星星在打包快递的工作人员,像是一个类似国内「某快递中转站」的地方。

我看了看,然后推开门说我来参加下午一点半 Kick-off meeting,简单的自我介绍后,CEO 本人问我要不要喝咖啡,我说水就可以。拿着水杯在几个屋子转悠,最熟悉的还是实验室,有扫频光源,这个项目是关于采用 SSOCT(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对皮肤进行成像。而在这之前,收到一封 CEO 的邮件,附件有:

  • NSF Objectives
  • Project Description
  • Phase I project timeline
  • Project timelines in MPP project timeline

除了我没用过的项目管理软件 MPP 之外,长达 14页半年的项目计划书,详细到每一天的任务。我深呼吸一口气,帮着 CEO 将14页纸贴在白板上,确实比在电脑上看得更严肃和明确。现场有software team,mechanism team,reaserch team(也就是我们)和管理层。

开始会议。Engineer 和 Engineer 的交流总是有「共同话题」般顺畅,但是有时候会迷失方向,越来越钻研问题而忽视大方向。每当这时,CEO 角色的人会站出来,要我们明确 Timeline 目标和 Deadline。So aggressive,我想,在湾区,be more aggressive 是一个必备的技能。

作为从小在中国接收教育的人,这有点难。老师和家长说,要谦虚待人,不声张,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接收的教育是:I AM the Best! 当技术人员都是亚裔,而管理层是高加索人的时候,会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为什么做事情的总是讷于言的人,是性格还是环境影响?这就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中国人从技术进管理,很难。语言是一方面,没有印度人游刃有余;植入内心的儒家思想还是 slightly 影响着平日的工作,比如会议上看见大家争论的面红耳赤,即使心里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也更偏向说我做好了给你们这群 SB 看,而不是当场把 idea 抛出,或者说抛砖引玉。有时候也是不舍得曝光自己的 idea 吧,just wanna keep it myself. 老外天真又合法的展示想法,嘿,别忘了,这儿不是中国了,很少有人会偷你的 idea 赚钱而毫不 credit 了!虽然在年轻人中,已经在慢慢改善。

我,是那个讷于言但有想法还是会说的人,用房东的话就是 you are more like American,问题是我有想法的瞬间话题被转移走,内心有些焦急,也试着安慰自己,好啦,我的 idea 还是给祖国好啦。